蕭如松藝術園區
品牌系統建置計畫
蕭如松藝術園區
園區早年為竹東鎮公所職員以及國小教職員宿舍,蕭如松自 1950 年應中山國小校長邀約至學校任教,即入住直到 1992 年逝世。故居於2004年重建為藝術園區,於2008年正式開館,成為地方藝文展演與文化休憩的重要場所。歷經時代更迭,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之下,如何將歷史記憶與空間特色創新整合,拓展當地與外地客群,活化竹東鎮的旅遊觀光,讓寶貴的文化資產被更多人看見,是目前需著眼的創生永續計畫。
計畫透過建置完整的品牌識別系統,將一致性的美感形象擴散至園區內的人文活動與空間營造,成為新型態的蕭如松藝術園區,讓民眾更容易貼近在地藝術家的故事。並搭配多元性的活動與展示,讓民眾親身體驗蕭如松的美學精神與客家樸實精神,與此場域有更深刻的生活連結與情懷。
蕭如松藝術園區的基因源於蕭如松老師的人生理念。蕭如松老師一身奉獻美學教育,是台灣美術精神的傳播者、新竹縣之美的詮釋者,亦是台灣美術史上重要的水彩畫家。藝術園區最根本的任務在於延續蕭如松老師美學教育的精神,持續在土地上推廣提升人民文化素養與品質的美學感知。如同蕭老師曾說:「美不只是漂亮而已,美式感悟的、有理念的。」 因此將園區品牌定位為:竹東鎮生活美學的推廣者、美學教育的專業文化園區。讓所有民眾,不論老少、有無美學基礎,都能在生活中體驗美。
園區定位
品牌調研與設計
前期調研以各角度深入研究蕭老師的思想與地方精神之連結性,從其生活方式、 生命故事、 畫作歷程、 教學人生 ... 各個面向中,找出品牌 DNA,由此輔以視覺形象設計。
整體形象擷取蕭如松的畫作特色 -- 幾何線條的意象,象徵園區的美學教育。並運用蕭如松最愛使用的藍青色,與錯落的色塊,讓民眾受藝術美學的指引,在此聚集與交流。
動線規劃與指標設計
與館方討論如何在坪數不大的園區內,為各館舍賦予明確且多元功能,有效利用空間,增加營運效益,活化人流。並規劃建議參觀動線與指標系統,讓遊客透過活動體驗,感受園區內的豐富性與順暢性。
展示設計
因應品牌建置計畫,特別規劃2020年蕭如松特展 - 消失的名畫。蕭如松一生創作無數,畫作中的風景與心境,都已消失在竹東鎮那段光輝歲月裡,記錄了以媲美世界名畫水準的創作精神,一生奉獻於藝術的生命。
1 蕭氏美術世界
重新整理蕭如松的畫作,展示蕭如松早中晚期的創作,進入蕭如松的生命軌跡如何反映在畫作風格的改變。
2 重組消失的畫作
以九宮格拼圖的互動區,重新體驗蕭如松的畫作細節,增加參觀民眾之間的互動交流。
3 消失的時光記憶
除了畫作中的風景與物品,蕭如松的親朋好友與人生故事,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與創作靈感。以照片牆擺設的方式,引導民眾進入時光隧道,揭開蕭老師日常生活的一面。
4 蕭氏美術教室
模擬蕭如松在學校上課的美術規定與上課情境,體驗蕭如松嚴謹的教學方式。
5 日式建築區
展示園區內日式建築中的特色構造之一:人字形屋架。進一步了解蕭如松時代的日式建築特色。
6 蕭氏色彩計畫
重新整理蕭如松的色彩脈絡,製作大型的色彩意象牆,讓民眾了解色彩變化的奧妙,作為色彩教育的啟發與體驗。
活動視覺設計
延伸品牌形象設計,重新規劃園區內各項活動的文宣設計,吸引更多人參與有意義的美學活動。
茶屋品牌設計
背景
四方青松茶屋位於蕭如松藝術園區內,為園區的茶屋餐飲品牌,讓遊客於參觀園區之後,能在具有歷史氛圍的日式建築內,享受美味的餐點及舒適的用餐環境。
品牌故事
「四方青松」象徵四方好友來此輕鬆相聚,而「青松」同時也象徵著園區紀念的水彩畫家蕭如松老師。
四方青松茶屋以「健康慢活」、「放鬆休憩」、「品味生活」、「藝術美學」作為品牌核心價值,期望在日式特色的建築內,營造具質感及格調的空間,茶屋內也不時舉辦藝文活動,並將蕭如松老師的畫作於茶屋內展出,讓茶屋不只是用作餐飲,也可作為具學識涵養的社交場所,讓遊客在遠離繁忙的片刻,能沉浸一趟五感的藝術之旅。
設計策略
標誌設計以「松」字為主軸,加入松樹、日式建築概念的幾何型元素,以手感的線條作轉化設計。
識別系統以四個品牌核心價值「慢活」、「休憩」、「品味」、「美學」為元素,將概念以色塊的形式呈現,搭配不同主題的色彩,並加以轉化讓圖形具手繪溫度感。
輔助圖形元素兩兩組合,可分別作為茶屋不同主題的視覺:
茶屋餐飲周邊視覺:「慢活」+「休憩」
茶屋藝文活動視覺:「品味」+「美學」
晚餐開賣視覺設計
以手繪及暈染的方式,描繪出夜間的茶屋意象。